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职场

用电影留存京剧经典(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)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12-23 15:49:55 分享至:

京剧电影《霸王别姬》海报。

京剧电影《龙凤呈祥》海报。

核心阅读

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在大力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启动,体现出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对京剧经典的敬畏之情、珍惜之心

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当初确立的“通过舞台精致演出和电影精心拍摄两个环节,将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、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,永远留存”的目标,正一步步实现

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、备受瞩目的“京剧电影工程”,继2017年推出第一批10部影坛佳作后,近期又有《红鬃烈马》《九江口》等新成果精彩亮相,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当代京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,为京剧艺术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提供了有益启示。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当初确立的“通过舞台精致演出和电影精心拍摄两个环节,将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、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,永远留存”的目标,正一步步实现。

形成锤炼精品的共识与合力

京剧电影是京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,两者相互依存、互相适应,又有主次之分。在某种意义上,京剧电影是对京剧艺术的银幕再加工,是以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,力求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特点,展示戏曲魅力。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,决定着它必然是精品工程,而“永远留存”则要保持经典品格,真正经得起岁月检验。

2011年,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在大力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启动,体现出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对京剧经典的敬畏之情、珍惜之心。

“京剧电影工程”领导小组和由资深京剧表演艺术家、剧作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电影导演组成的艺术指导小组,以“弘扬正能量,故事性强,好听、好看”为标准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相统一,兼顾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骨子老戏、重要艺术流派代表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优秀新编剧目,并联系当前京剧传承的实际状况综合考量,反复挑选,多次论证,精选拍摄剧目。剧目和主要演员阵容确定后,坚持“一戏三评”的原则,即在剧本修订、舞台试演和样片审看3个环节,先后召开研讨会评议,专家和相关院团、摄制单位坦诚交流,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建议,形成锤炼艺术精品的共识与合力。

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推动下,在中宣部和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京津沪闽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,京剧界、电影界全程参与,从2011年开始,历经10年,拍摄京剧电影21部。其中《龙凤呈祥》《霸王别姬》《状元媒》《秦香莲》《萧何月下追韩信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谢瑶环》《勘玉钏》《乾坤福寿镜》《赵氏孤儿》《大闹天宫》《贞观盛事》《四郎探母》《红楼二尤》《群英会·借东风》《文姬归汉》《捉放曹》《红鬃烈马》《九江口》《满江红》已拍摄完成,《锁麟囊》正在拍摄中。

重视剧本修订及艺术传承

“京剧电影工程”非常重视“一剧之本”的修订。传统名剧历经几代大师、艺术家的传承演绎,堪称经典,却也因风格和某些细节的个性化处理,形成多个版本,拍摄电影“永远留存”,就需再作比较、有取舍,力求做到优中选优。京剧流派代表作,普遍在演唱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欣赏流传价值,但一些剧目故事性和戏剧冲突偏弱,尚待加强,部分新编剧目仍有加工空间。从舞台到银幕还需适应电影要求,因而剧本修订成为“京剧电影工程”起步阶段的重要一环。针对不同剧目,或小组攻关,或一人执笔、集体讨论,有的戏反复修改了多稿。

修订经典,特别是传统名剧,也是学习、参悟的过程。如《群英会·借东风》,现在仅“京剧音配像”剧目中就有7个版本。此剧历史悠久,取材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,戏曲舞台从明清传奇到京剧前身之一的汉调,都有相关剧目。京剧形成以后,几经改编,第一代京剧艺人卢胜奎编撰的36本《三国志》,其中包含8本《赤壁鏖兵》,但传到后来的整理者萧长华手中,不仅不够完整,而且残缺不全。据萧长华后来追忆,他遵效卢胜奎的做法,以《三国演义》为依据,将旧本子拼凑在一起,一场一场攒起来,然后参看书文,逐字逐句地核对订正,填残补缺……由此留下了“午夜挑灯修史剧”的梨园佳话。

戏曲界历来崇尚老一辈艺术家言传身教、后人虚心向学的优良传统。“京剧电影工程”的入选剧目,除少数由老艺术家领衔担纲外,大多由实力强劲的中青年演员组成,在舞台展演和影片拍摄阶段,他们得到了老艺术家们的热情关心和指导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带病出席研讨会,针对梅派名剧《穆桂英挂帅》一剧的表演,叮嘱青年演员:“电影和台上还是不一样,一定控制好表演的力度,不比在台上,别太狠劲了,稍微收敛一些,提高内在力量而不形于外。”梅葆玖对父亲梅兰芳在台上印象最深的是:“一出台,没什么动作,也未看台下,到听说番邦犯境——啊?一拧腰、瞪眼,就是穆桂英了。刚出台时是贤妻良母样儿,一瞪眼,就是女将穆桂英……含蓄还要放开,放开还要贴合角色身份……”梅葆玖这段舞台记忆的追述,把电影与舞台表演差异,艺术家把握角色和瞬间的微妙变化,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来,饱含艺术哲理和指导意义。程派名家李世济和创演《谢瑶环》一剧的杜近芳等老师当时年事已高,仍坚持与艺术指导小组的专家们一起,就“京剧电影工程”的相关剧目发表真知灼见,涉及自己的代表作,更是精心授课授艺,做出了宝贵贡献。

新技术与“四功五法”巧妙结合

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好戏连台,其中唯一的武戏《大闹天宫》引人注目。武戏历来被视作京剧的半边天,在世界剧坛别具一格。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亦庄亦谐的形式风格,主人公孙悟空嫉恶如仇、神通广大而又质朴风趣的艺术形象,深受中外观众喜爱。上世纪50年代,中国京剧团赴国外巡演,李少春等艺术家演出的京剧《闹天宫》载誉归来。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,在《闹天宫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想内容,经剧作家翁偶虹扩编、李少春进一步丰富舞台呈现,京剧《大闹天宫》呈现在舞台。

日前,京剧《大闹天宫》拍摄成电影,被视为提振武戏雄风的重要机遇。“京剧电影工程”高度重视,将其列为“重中之重”剧目。排练、拍摄的基地选定在福建京剧院和福建电影制片厂,同时针对该剧内容体量大、角色众多特别是武戏部分繁难,组织各地京剧界力量,与10余家京剧院团协作,剧组演职人员达165名,仅演员就有81人,其中40名武戏演员来自兄弟院团,主角孙悟空由精选的4位青年武生新锐共同饰演。导演组实力雄厚。导演程箓是京剧武戏演员出身,有多年影视剧从业经验,此外又特聘3位资深的武戏老艺术家辅导排练,“京剧电影工程”艺术指导小组6位专家直接参与了编导工作。

京剧《大闹天宫》为运用电影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空间。如,影片首次出现花果山的画面,通过电脑特效,“种”出漫山遍野的小猴,“闹”出熙熙攘攘的气氛。“凯旋图”中,通过电影特技“种”出密密麻麻的天兵天将。用CG(电脑动画制作)制作丹炉的内外透视,表现孙悟空和太上老君隔着丹炉斗法,从电影镜头可以看到孙悟空在炉内被烈焰烧得由黄变红,翻出一串“小翻”,最后一声巨响破炉翻出,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。电影新技术和京剧的“四功五法”巧妙结合,拓展了舞台表现的边界,也显示了京剧武戏的优势和潜力。

《大闹天宫》一剧,延伸的不仅是精彩的舞台效果。该剧舞台版的排练、打磨,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,电视播出后获得好评,电影拍摄完成又反复论证,经过了2次较大的调整和完善。这一过程,体现出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对传统经典坚持高水平传承、再造精品的执着追求。

奋进不息、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,将伴随“京剧电影工程”的每一部作品,给观众带来更多精彩和感动。

制图:赵偲汝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12月23日 17 版)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方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