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

孩子磨蹭时,大人面临“三种状态切换”

来源: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:2023-07-28 11:54:05 分享至:

■ 鱼爸


(资料图片)

在养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都会遇到孩子磨蹭的情况。很多次,看到小小鱼在我面前哭闹时,我心里也会涌起怒气,就好像看到小时候大哭的那个自己。我不喜欢这种感受,心里想让他赶紧停下来。当然,理智会告诉我,孩子有哭的权利,让他发泄自己的情绪。

当了解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后,我发现:父母对孩子总是不耐烦,不仅仅是脾气修养的问题,还跟每个大人的心理状态有关。当你看到磨蹭的孩子,想发脾气时,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?而孩子的哭声为什么会让你慌乱不安?

父母、孩童以及成人,三种状态切换

心理学家艾瑞克·伯恩提出: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常常在三种状态下变化,即父母、孩童以及成人。

父母自我状态: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格的行为内化而来的,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生命早期获得的经验,包括“必须”“应该”,父母自我状态是“权威的”“教诲的”。

孩童自我状态:常常是情绪化的、冲动的、自发的,凭感觉做事。

成人自我状态:这种状态是“有逻辑”“理智的”,所做的决定建立在数据的收集和客观分析之上,不受“父母状态”和“孩童状态”的干扰。

当孩子哭闹时,为什么这么容易激发父母的不耐烦甚至是情绪崩溃?很多时候是大人陷入了“孩童自我状态”,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,那个在父母面前哭泣着、无助而恐惧的孩子。这种复杂的情感会引起情绪的波动,让人暂时忘记了自己是父母,而已经化身为一个孩童,一个冲动、愤怒、情绪化的孩童。他有着大人的身体,带着父母的身份,随意地对孩子吼叫、打骂着。

我们常常说,陪孩子一起成长,是父母的一场修行。其实就是这样的心理成长过程。即让自己尽量保持着成人自我状态,理性地处理这些问题。

当然,也不是说孩童自我状态就一定是不好的。因为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,也愿意更直接、更感性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。所以,对孩子不耐烦时,请注意观察自己的自我状态。

两种方式回应孩子情绪发泄

如果多一分耐心,很多事情就会变一个样子。比如我们怎么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求。

前几天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哭着,他的面前是一个挂满氢气球的货架,形形色色的气球有奥特曼、动物等图案。孩子要买,你不想买,怎么做呢?

如果已经明确告知了孩子为什么不买,而他却想着用哭闹让父母屈服的话,可以选择拒绝。但是要让他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,然后再给予安慰,转移注意力,这时孩子发现这个法子没用,也就不会再闹下去。

结果是没给孩子买,可孩子的感受会很不一样。一种是被忽视的需求和情绪,一种是被尊重的沟通。

父母的耐心常常被焦虑取代

其实,我们并不是从来没有耐心,而是被焦虑着急取代了。很多时候不想听孩子的解释,觉得那是找借口。也不想去尊重他们的坚持,觉得那是钻牛角尖。有时孩子找你玩那些“无聊”的游戏,也是不耐烦地推开他们。

有爸妈会说,刚开始不是这样的啊!比如孩子小的时候,如果一件事没做好,父母会耐着性子说:“来,宝贝,我们再来一次!”更多的是鼓励的语气。而孩子大一些,就会催着:“怎么总是这么慢啊!”带着责备的语气。

在作家张文亮的《牵一只蜗牛去散步》里,父母会感受到孩子跟这只小小的蜗牛如此相似。“上帝给我一个任务,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。我不能走得太快,蜗牛已经尽力爬,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。我催它,我唬它,我责备它,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,仿佛说:人家已经尽了全力!我拉它,我扯它,我甚至想踢它,蜗牛受了伤,它流着汗,喘着气,往前爬……任蜗牛往前爬,我在后面生闷气。”

看到磨蹭的孩子时,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态?看到孩子学东西慢的时候,是不是也是这么着急?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,也想拉他,扯他,甚至想踢他,而忘记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。

父母对孩子感到不耐烦的时候,请记得观察自己的状态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方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