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纪录片兴趣寡淡的我偶然间看了一眼B站的《但是还有书籍2》,便用了几顿饭的功夫刷完了6集,十分喜欢。
对文学从业者工作、生活方式的好奇是我追番的初衷,未料看完后对纪录片那充满文学味的文案念念不忘。
6集,6个主题,图书馆、漫画、译者、出版人、作家、旅行写作,每个主题3个故事,18个人物。
(资料图)
单看面孔,孤陋寡闻的我只认识“狐主任”,但看完后我对3个人产生了“啊,原来就是他/她”的感慨。
一个是班宇,我读过他的《冬泳》,记得工人村与萧瑟冷风中那些野蛮生长的鲜活的生命;一个是梁鸿,备课《乡土中国》时草草翻阅了《中国在梁庄》;
最后一个是张立宪,只知读库,不知其创始人。我对象,不知从哪听说,前年突然订阅了整年的《读库》,一年半过去了,只有三本书拆了塑膜,甚至有一天睡前他破天荒叫我拿本书过去,翻了几页,打了个呵欠,满意地感叹:“起效了……”
见他对此书不上心的样子,我也没翻阅,但看完纪录片觉得有必要把家里的《读库》翻出来看了。听闻读库有了童书品牌“读小库”,等着和孩子共读,相信读库的选题与文章质量。
《书籍2》豆瓣9.4分,看完会觉得,世俗一地鸡毛,还好还有书籍这一方净土,还好还有那么多愿做“无用之事”的人,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自在闲逸的处所,诗意地栖居。
EP01 我们的图书馆
“图书馆,一个城市最安静的角落,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;它保存着文明的火种,也滋养着未来的新知;它是一些人休憩心灵的桃花源,另一些人眺望世界的窗口。它是迷宫,是港口,也是乐园。”
导演挪挪说,本期的三个故事围绕着图书馆的三个特质:图书馆最初的功能——古籍的保护和整理,以及现代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。
1“古籍活字典”沈燮元。
版本目录学领域元老级人物,将自己与图书馆的关系比作鱼与水,为南图采购了大量古籍,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子部主编,整理黄丕烈题跋集。
他露着仅有的一颗牙笑得憨态可掬,讲自己《华严经》在马路上成交,拿了就跑,好有趣的小老头。
2国图扫地僧顾晓军。
博尔赫斯,“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”,顾晓军的工作是令多少人心驰神往的神仙工作。他的世界很简单,也很纯粹,就是一个爱书的人,爱到读《最后一课》的某些段落会不由自主地哭泣,爱到他张口就能用希腊语流利地背诵《荷马史诗》,人似乎与文字融为一体。他在图书馆里自学12种语言,图书馆就是他的诗和远方。
3藏族僧人久美
在海拔3700多米的塔公草原上,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更多可能性,自学建筑设计、搬运三四百斤的石头,用19个月的时间,建立了纳朗玛图书馆。
国图画面一出来我就被震撼到了,从未去过如此宏大的学习场所,印象中的图书馆是考研时6点就得去抢座的那个回荡着喃喃背诵声音的地方;是假期也得去抢座的城市图书馆阅览室,周遭尽是准备各种考试的青年或者写(抄)作业的学生;也是我研究生期间几乎每天都浸泡在其中的安静场所。
图书馆在我看来,就是一个供人阅读的公共空间,这里人人平等,阅览室的大门会消弭所有人的身份,放进房间的,是一个个渴求阅读、学习以及思考的灵魂。我所去过的图书馆都一座难求,希望这种公益场所、公共空间越来越多。
EP02 成为漫画家
“漫画里有侠客,有怪物,有未来世界。漫画外,只有一个人,一只笔,一张桌椅。用方寸大小的格子,创造出整个世界的人,被称为‘漫画家’。”
我漫画看得不多,高中时和两个好友轮流买《飒漫画》传阅着看,后来生日时获赠十几本《加油大魔王》的单行本,一直收藏在书橱里;再就是前年被对象逼迫看《七龙珠》,我嫌动画节奏太慢,他便找了漫画来,我永远记得我同意看漫画时,他一个将近三十岁的大男人兴奋得像个孩子,看漫画时眼睛不住殷勤地瞟我看我是否已看完,他好翻页。
本期讲述了许先哲(代表作《镖人》)、赵佳(《黑血》)、匡扶(《纳闷集》《回答不了》)三人的故事。
看完只觉漫画家每天伏案赶稿好辛苦,除了构思故事、设计分镜、斟酌语言等费脑费心的活,对我这个手残党来说,单是画一只手就足够折磨得我死去活来,而漫画家,一框画面要打磨太多细节,实属不易。
但看到他们的成品手稿,又觉得热血。线条有力,人物表情有感染力,细节考究,留白恰当……那些纷繁复杂的线条,都是漫画家定坐数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成果,我仿佛看到他们佝偻的脊背,充满血丝的眼睛,以及被揪的凌乱的头发……
“它不是灵光一现,它是灵光上百现上千现”。
EP03 词语摆渡人
“翻译,词语的搬运工,文化的摆渡者。他们被誉为盗取天火,救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,也被视作文学界的苦力,他们在一字一句地爬梳中,更新着语言的艺术,重建起打通世界的巴别塔。”
翻译难,难在要“信达雅”,太多的书弥漫着浓浓翻译腔,前段时间拿起一本《爱弥儿》,感觉这些字我都认识,但是为何读起来就佶屈聱牙呢?都需要我涵咏再三去理解一句看起来平白无华的句子。
在我看来,好的翻译最起码要用词精准、语言流畅、不枝不蔓,其次,译者需做大量工作研究作者及其其他著作,与原著一再对话,方能不偏离作者本意。我特别喜欢本期的题目,“摆渡人”,译者就是要在两种语言、两种文化间长久浸润、不断来往,让此岸的我们得以窥见对岸的真实样貌。
本期三位主人公:
马爱农
《哈利波特》译者,感觉她知性又少女,看到她开箱开出拉文克劳二十周年纪念册,笑着说“呀,好开心,我还巧一些,一拆就拆到这个”,她的反应以及她喜欢拼乐高等都让我觉得她充满少女心。
包慧怡
复旦大学教授,我很认同她说的“翻译是一场危险而前途未卜的炼金术”,“明知必定会无法完全传递,但是还要去做,因此有了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一个劳作”。作为教授,本身教学和科研压力已经很大,做翻译,真的是出于热爱。像我,本职工作之外很少阅读,明知该读,可工作的负累使我宁愿在闲暇时间追剧、刷社交软件(不过我现在已经洗心革面决意重新做人了)。
杨武能
译有《浮士德》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《魔山》等德语文学作品,因《魔山》里有一个肺结核养老院,里面的人精神状态异于常人,翻译起来很有难度。听到杨先生说“好在我生过肺结核,它那些症状我都了解”时又心酸又觉老先生可爱,苦难成歌,仿佛让他来翻译此书是命运的安排,正如文案最后所讲,“冷峻的德语文学回报杨武能以灿烂、豁达的精神境界”。
“作为摆渡人,有的译者钟爱轻盈,享受在词语的密林中午夜飞行,有的译者则犹如陆地行舟,帮你攀越思想高峰。”译者每一次的字斟句酌,都将在未来引起小小的回响。”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东方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