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欢迎关注祖道影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——祖道影
《摩诃止观》
[隋]智者大师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卷第二下
问。中道正观以一其心行用即足。何须纷纭四种三昧。历诸善恶经十二事。水浊珠昏风多浪鼓。何益于澄静耶。答。譬如贫穷人得少便为足。更不愿好者。若一种观心心若种种当奈之何。此则自行为失。若用化他。他之根性舛互不同。一人烦恼已自无量。何况多人。譬如药师集一切药拟一切病。一种病人须一种药治一种病。而怪药师多药。汝问似是。烦恼心病无量无边。如为一人众多亦然。云何一人。若人欲闻四种三昧闻之欢喜。须遍为说。是为世界。以闻四种次第修行。能生善法。即具说四。是各各为人。或宜常坐中治其诸恶。乃至随自意中治其诸恶。是名对治。是人具须四法。豁然得悟。是第一义。秖为一人尚须四说。云何不用耶。若为多人者。一人乐常坐。三非所欲。一人欲常行三非所乐。遍赴众人之欲。即世界悉檀也。余三悉檀亦如是。又约一种三昧。亦具四悉檀意。若乐行即行乐坐即坐。行时若善根开发入诸法门。是时应行。若坐时心地清凉喜悦安快。是时应坐。若坐时沉昏则抖擞应行。行时散动疲困是则应坐。若行时恍焉虚寂。是则应行。若坐时湛然明利是时应坐。余三例尔(云云)。 问。善扶理可修止观。恶乖理云何修止观。答。大论明根遮有四。一根利无遮。二根利有遮。三根钝无遮。四根钝有遮。初句上品。佛世之时身子等是其人也。行人于善法中修止观者。以勤修善法未来无遮。常习止观令其根利。若过去具此二义。今生薄修即得相应从观行位入相似真实。今生不得入者。昔无二义。今约善修令未来疾入。次句得道根利而罪积障重。佛世之时阇王央掘。示其人也。逆罪遮重应入地狱。见佛闻法豁尔成圣。以根利故遮不能障。今时行人于恶法中修止观者。即此意也。以起恶故未来有遮。修止观故后世根利。若遇知识鞭入正道。云何而言恶法乖理。不肯修止观耶。次根钝无遮者。佛世之时周利槃特。示是其人。虽三业无过根性极钝。九十日诵鸠摩罗偈。智者身口意不造于诸恶。系念常现前不乐着诸欲。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。今时虽持戒行善不学止观。未来无遮而悟道甚难。后句者。即一切行恶之人。又不修止观者是也。不修止观故不得道。根钝千遍为说兀然不解。多造罪恶遮障万端。如癞人身痹针刺彻骨不知不觉。但以诸恶而自缠裹。以是义故。善虽扶理道由止观。恶虽乖理根利破遮。唯道是尊。岂可为恶而废止观。大经云。于戒缓者不名为缓。于乘缓者乃名为缓。应具明缓急四句合上根遮义也(云云)。 又经云。宁作提婆达多不作郁头蓝弗。即其义也。应勤听思修初无休息。如醉婆罗门剃头戏女披袈裟(云云) ○第三为明菩萨清净大果报故。说是止观者若行违中道即有二边果报。若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。设未出分段。所获华报亦异七种方便。况真果报邪。香城七重桥津如画。即其相也此义在后第八重中。当广分别。 问。次第禅门明修证。与此果报云何同异。 答。修名习行证名发得。又修名习因证名习果。皆即生可获。今论界报隔在来世。以此为异。二乘但有习果无有果报。大乘具有(云云)
往期推荐
关键词:
摩诃止观
四种三昧
更不愿好者